河北国企>>创新

港口青年的“工匠”之路

2017-05-08 12:49:18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3年河北港口集团青年岗位能手,2014年河北港口集团港口机械公司先进生产者,2015年河北港口集团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省国资委新长征突击手,9项科技进步奖,5项实用新型专利,8年2500次维修,这一个个数字,一枚枚“勋章”,见证了河北港口集团港口机械公司技术员王传飞的工匠之路。

小试牛刀初有成

8年前,适逢港口机械公司首次独立制造4043型门机。刚参加工作的王传飞参与了回转平台以上结构的制造。他和同事们夜以继日查资料、看图纸、跑现场,缜密计算、细致规划,制定了精准的设计方案。站在寒风刺骨的码头,手脚被冻得失去知觉,王传飞仍热切关注着设备垛装。门机试车成功时,他和同事们忘情欢呼,泪流满面,庆贺秦皇岛港填补历史性空白的一刻。

2010年,王传飞被调到神华黄骅港项目部,负责6台不同规格门机的运行管理,很快练就了过硬的管、用、养、修本领,带领团队24小时提供全天候服务。门机改造和迎接检查期间,他总是一干就十几个小时,有时还要通宵。在一台门机回转改造时,他累倒了。醒来后并未听从安排去医院检查,留在现场继续指挥改造,直至任务完成。由于维修任务接踵而来,检查被一再推迟,他经常出现剧烈头痛和高血压症状,才在催促下回秦检查治疗。病情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后又转到齐鲁医院做了手术。治疗期间,他念念不忘的仍是手里的工作,反复询问设备运行情况。手术恢复后,又活跃在了一线作业现场。

铁骨铮铮勇先锋

2014年角色再度转换,王传飞到抢修中心担任具体项目负责人。几年间数百次故障处理让他成了公认的行家里手。

作为项目负责人,要带队干活,更要兼顾方方面面。为此,他投入了全部精力。SL5装船机维修时,他两天两夜坚守现场、寸步不离;BM5皮带机支架修复,他又泡在现场三天两夜。这些重大维修项目的摸爬滚打,让他对掌握项目整体运作、现场安全防范、与相关单位协调都游刃有余,更有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作业前,在头脑里把维修过程模拟一遍,做好计算、分析和人员安排;作业中,抓住关键节点,稍有偏差立即制止操作。他负责的项目从未出过人员或质量事故。

2014年9月,在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第六港务分公司堆取料机臂架平衡系统防倾覆改造项目中,他并未采纳更换总成的通用做法,仅通过加两组水平轮就四两拨千斤。堆取料机平稳运行至今,未出现问题。该技改项目获河北港口集团201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锲而不舍求突破

王传飞说,“不是人创造了项目,是项目成就了人。”于是他不断创新和突破,续写传奇。

2014年6月,杂货公司812号门机回转支承更换项目。他创造性地提出“顶升法”,即用吊车将回转平台以上部分悬空吊起,支承更换后再整体安装。顶升更换后,不但一次试车成功,还比原工期提前了7天,同时节约维修费用20万元。该技改项目获河北港口集团2015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尝到甜头,王传飞并未志得意满。他深知“顶升法”需要不断完善。又是一段钻研、推翻、尝试再钻研、再推翻、再尝试的日子,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顶升镐墩”。这个工具能有效解决传统顶升件的缺陷,大幅缩短维修时间,降低维修强度。“顶升镐墩”获颁实用新型专利。

“顶升法”在王传飞手中发扬光大,应用已然常态化,但他却不迷信。2016年5月接手神华黄骅港堆取料机铰点更换项目。该项目难度太大,一般的维修队伍无法胜任而拖了很长时间。王传飞和团队实地考察后发现不具备预想的顶升条件,他提出了更简捷高效的新方案:封住大臂铰点,换可拆卸式端盖。实践证明,新方案经住了测量、建模、结构受力分析、试车等各环节考验,还预留了后续调整空间和保障措施。

回馈桑梓捷报声

从大专毕业离开山东那刻起,王传飞与父母就注定聚少离多。他最感恩的就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每次打电话都叮嘱“工作为重”。成功时为他的喜悦,疲惫时给他鼓励。

王传飞还记得,有次改造需要制造有两个销轴结构的大铲,因不懂结构受力分析,搞不清该用何种尺寸的销轴。这让他深感知识匮乏,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甚至一度成为心结。这时,家人的鼓励、开导、支持成了他前进的动力。两年半后他顺利拿到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证。取得学位的那天,在给父母打电话时他几度哽咽。

“家人的理解给我卸下很大的担子。”王传飞说,他现在能做的只有打电话时同家人分享完成的项目和获得的荣誉。

“未来就想多干活,多带新人,给港口机械公司多创造价值。”这就是王传飞,一个爱岗敬业、不断求知、守正创新、甘于奉献的年轻技术员,正用无穷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书写着新一代港口人的无悔人生。(刘军宏 胡阳)

责任编辑:白泽豪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